2021年4月27日,南通日报头版、江海晚报2版同时刊登“‘鹰眼’24小时紧盯,桩机施工过程随时可见”为题的专题报道,对远程监控技术再次进行了专题介绍
全文如下:
本报讯(记者蒋娇娇 通讯员李敏捷) 昨天,南通创新区重大项目金融商务中心启动区通过实施静压法施工远程监控技术,准确获取施工信息,实现全过程监管无死角。记者从市住建局获悉,该技术为国内首创,刚刚获得首届“南通市土木建筑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桩基是百年大计,施工质量不能有丝毫闪失。因为种种原因,桩基工程施工过程中,难免有偷工减料现象发生。近年来,建设主管部门在技术手段上不断研发创新,力求通过信息化高科技手段为建筑工程质量保驾护航。在南通创新区金融商务中心启动区项目现场,记者看到多台桩机的远程监控正同步进行。项目负责人介绍,为保证施工质量,杜绝质量事故,他们采用远程监控技术作为施工现场的鹰眼,24小时紧盯桩基施工情况,并以数字化的形式动态掌握、全程溯源。
“桩基工程质量监管一直是行业的痛点,该创新技术能实时、准确反映桩基施工的实体质量。”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丁志成站长认为,只有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实现创新监管,才能跟上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步伐。远程监控技术极大提升了事中质量控制的有效性,“过程随时看得到”“问题定格抓得住”。
静压法施工远程监控技术成为把控桩基工程质量的“守门员”。目前,这项技术已经在南通医学中心(通大附院新院区)、金融商务中心等大量项目中得到应用,未来将进一步为建筑行业转型升级、高效监管助力。
